https://line.me/ti/p/Nx2PuijpHz
top of page

紫砂基礎知識:不同泥料的特征介紹

1、天青泥

      其質細膩呈青藍色,產於清代中期。明代周高起《陽羨茗壺系》說:「天青泥,出蠡墅,陶之變黯肝色。」古籍記載中的天青泥主要產於黃龍山礦區的蠡墅,此處本有開採紫砂宕口,後挖通了地下水脈被淹沒,成了一個大水潭,如今也稱之為大水潭礦區。

      礦料外觀質地均勻細膩,呈紫褐微透紅色致密塊狀,易碎略堅硬,白色雲母碎片含量極少,表面呈貝殼紋理狀,有白色臘質狀(燒成後會形成白點狀),斷面呈紫黑微透紅色。前人因這種礦料顏色與天青染色料相似,故習慣稱為「天青泥」。

      熟泥比較細膩,可塑性較好,成型製作時帶有一定泥沙性,燒成溫度範圍較寬。一般燒成1160~1210℃左右。燒成後呈深豬肝色,表面呈細梨皮狀,胎質細密堅潤,色澤效果細膩而豐富。

2、底槽清泥

      位於礦層底部,塊狀中有青綠色的「雞眼」、「貓眼」,色呈偏紫泛青,細而純正,十分稀少 。

3、段泥

      一種本山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土。本山綠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礦。共生的意義是自然形成,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,段泥原礦目前非常稀貴。黃金段泥是段泥礦經風化的一層,其色澤分明,透氣性佳,為段泥中極品。

4、本山綠泥類

      俗稱「本山綠泥」,古名「梨皮泥」。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,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(米黃色)。產於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,僅數釐米厚,位紫泥上層與岩板間,俗稱「龍筋」。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、高嶺石、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。

5、本山綠泥

      採掘量極少,不易製作大件產品,僅作小件產品和作「化妝土」,加入適量作色劑可變化成個色裝飾泥。

 

6、紅泥類

      俗稱「朱泥」、「朱砂泥」、「石黃泥」。因其成陶後,色似「朱砂紅」故名。產於宜興任墅趙莊山,嫩泥礦層底部,質堅如石,其含鐵量高,產量甚稀。礦土外觀呈磚紅夾層,以黏土為主的粉砂岩土,可單獨成陶。紅泥收縮率大,燒成溫度在1080℃左右,常制小件器物。七十年代中期,此種紅泥甚缺,既改用川埠紅泥加嫩泥替代,礦土呈土黃色,石質堅硬,成陶與其相似,八十年代以洑東紅泥制壺,其玻璃相重,燒成溫度在1050℃左右,成陶後色朱紅,聲脆亮。

bottom of page